项目管理者联盟 | 中国工程管理网 | 中国研发管理网   会员中心 资料库 论坛 博客

PMI-ACP®认证

适合敏捷开发项目
敏捷项目管理最佳实践

网络课程

PMI-PBA®认证

重视项目商业分析
商业价值与需求分析能力

网络课程

NPDP®认证

产品管理国际认证
全球产品管理最佳实践

网络课

PMP®认证

单项目管理经典指南
年轻项目经理首选

北京 | 直播 | 录播

PgMP®认证

大型复杂项目全球标准
定位高级项目管理层

网络班

PfMP®认证

链接战略与项目
实现组织资源投资回报

全球直播

软考项目管理

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
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

计划 | 报名 | 经验

圈子
志同道合,朋友再聚首
项目管理者联盟PMP培训
会员· 圈友
登录ID
密   码
 
圈子信息
圈名:施工总承包管理
加入方式: 允许任何人加入

施工总承包管理

与同行交流如何利用项目管理理论,对大标段的建筑工程项目进行管理。

圈主:fylm9999    管理员:暂无管理员   
成员数:206
主题数:1471
排名11
通讯录
圈友列表
加入本圈
管理本圈
 
话题区 投票区 资料区 精华区
标题: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文化的交融
楼主

sunyf521
PMB:3745
省份:山东省
行业:综合应用
注册:2009/4/27
  
  
《建造师》·陈海

  中国现代建筑与西方建筑经过了两度对接:以20世纪20年代现代主义运动波及国内为起端,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进程不仅因战乱出现过明显的时间断裂,也因政治、经济等原因几度起落。它将“对接”期锁定在了20 世纪30 年代中国第一代留学归国建筑师的执业阶段,以及1980 年经济体制转型之后当代本土建筑师的创作活动。而“对接”意味着充分的信息共享、相互理解和同期的平行发展

  中西方建筑文化的比较

  中西方建筑风格的不同,从本质上看是因中西文化的不同。按一般的理解,中国文化重人,而西方文化重物;中国文化重道德和艺术,西方则较重视科学与宗教;中国文化重融合、统一且讲究并存与一体性,西方则重不同时代或多种流派的独特精神,等等。文化传统的不同反映在建筑风格上,也就是中西建筑文化的差异,这些差异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:

  1.幻想与理念。

  法国著名文学家维克多·雨果高度概括了东西方两大建筑体系之间的根本差别。他说:“艺术有两种渊源,一为理念——从中产生欧洲艺术;一为幻想—从中产生东方艺术。” 也就是说,西方人在造型方面,使建筑具有雕刻化的特征,其着眼点在于两度的平面与三度的形体。而中国建筑具有绘画的特点,着眼点在于富于意境的画面,不很注意单座建筑的体量、造型和透视效果,往往致力于以一座座单体为单元的、在平面上和空间上延伸的群体效果。西方重视建筑整体与局部,以及局部之间的比例、均衡、韵律等形式美原则;中国重视空间,重视人在建筑环境中的“步移景异”的空间感受。可以说,欧洲建筑的理念性集中体现在一个“实”上,中国建筑的幻想性集中体现在一个“空”上。

  2.模仿与写意

  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起源于模仿,艺术是模仿的产物。希腊建筑中的不同柱式就是对不同性别的人体分析;中国人则重视人的内心世界对外界事物的领悟和感受,以及如何艺术地体现或表现出这种领悟或感受,即具有很强的写意性。中国人也讲究逼真与论证,但须以写意性的“传神”为前提。比如,我国古典建筑物上的形如飘风的飞檐翼角,其传神的写意性很有“外师造化,中得心源”的艺术激情和心理感染力。

  3.封闭与开放

  中国的四合院、围墙、影壁等,显示出了内向的封闭心态。甚至有人认为:“封闭的庭院象征着我们封闭的社会。”而西方强调以外部空间为主,把中心广场称为“城市的客厅”、“城市的起居室”等等,有将室内转化为室外的意向。中国人往往将后花园模拟成自然山水。用建筑和墙加以围合,内有月牙河,三五亭台,假山错落……表明有将自然统览于内部的取向。可以说,这是某些文化心态在建筑上的反映和体现。

  4.稳定和多变

  中国的封建王朝实力强大,封建制度稳定。封建主长期压制自然科学的发展,用主张顺从统治的儒学和佛教教育人们,天子臣民的观念根深蒂固。人们很少有强烈的突破愿望,甚至认为被皇权统治是天经地义的。因苦难而发动的社会革命,只是在皇朝之间转换,并没有  对封建制度产生根本性的突破。

  正是如此巩固的思想基础,使中国封建时代持续了整整二十个世纪,即2000年,是欧洲的两倍。同时,也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繁华、稳定提供了丰沃的土壤。中国的传统建筑也正是在这种社会政治环境下,产生并发展到了高潮,成为了世界建筑史上一个辉煌的分支。4 到15 世纪,欧洲也步入了封建社会的鼎盛期。但与中国迥然不同,欧洲封建势力并没有建立起统一强大的帝国,封建主的政治力量比较弱。这归功于古希腊和古罗马中市民自由的观念。这种观念已经深种在欧洲民众的思想中。反对压制,追求自由,追求世俗生活可以说是欧洲人民的性格。这种本能的叛逆,使封建政权缺少稳固的思想基础,封建势力相对较弱。这时期的欧洲建筑,也因为政治原因走上多元多变的道路。

  中国建筑内含西方建筑文化

  西方建筑在中国的明清时期就已经出现过,但那时基本上是局限于教堂式的少许建筑。那时的中国人,对西方建筑的看法就像法国传教士王致诚(Jean Denis Attiret )所说:“欧洲的住宅和高大建筑,在他们看来是可怕的。我们的街道被他们看成是在大山之间凿开的路。我们的房屋他们认为像是远处看穿了窟窿的悬崖,多少有点像是野兽的洞穴或是熊窝。”

  中西建筑交流的最大成果应是圆明园的落成。从此,西方建筑成为了中国建筑一道奇异的风景。

  1.清末民国的建筑

  自1840 年鸦片战争开始,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。中国建筑转入近代时期,开始了近代化及现代化的进程。但在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过程中,在城市近代化的过程中,中国走过的道路是扭曲的。

  中华帝国闭锁的国门是被资本主义列强用炮舰和鸦片冲开的。中国的开放是被动的开放。外来的、诱发中国启动现代化的冲击要素,是以侵略的方式撞击的。租界的设立、通商口岸的开辟、港湾租借地、铁路附属地的圈占,都是通过不平等条约来实施的。

  这些城市或地区,作为中国控化的前沿和聚点,引发其城市转型、建筑转型的外来因素,很大程度上都和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活动息息相关。在近代发展过程中搅拌着殖民化。因此近代中国建筑的发展,自然深深受制于这种二元结构的影响,导致发展的不平衡型。主要体现现在没有取得全方位的现代化转型,明显呈现出新旧两大建筑体系并存的局面。如民国时期的仿罗马风格建筑石鼓路天主堂,西方古典的原中央大学建筑群,还有欧洲乡村别墅式的原星汉别墅(Former Xinghan Villa) 。

  2.现代主义风格的诞生

  1930 年前后的中国建筑界,有两点史实十分清楚。其一,在上海、天津、南京、武汉、青岛,以及在日本人侵占的大连、沈阳、长春、哈尔滨等地,出现了现代建筑式样,或称“摩登式”、“现代风格”、“万国式”、“国际式”、艺术装饰风格、日本摩登等。其中包含有为数不多但较纯粹的现代主义风格的作品。其二,西方现代建筑文化及思想通过报刊杂志、建筑师的交流,建筑教育等方式在中国广为传播。这说明西方现代建筑运动的影响,在其肇端初始就已波及到中国,并产生效应。中国近代建筑界与世界建筑发展保持着某种程度的联系。

  作为远东最大的贸易、金融、工业都市以及对外通商的窗口城市,20 年代末的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,现代风格的建筑最早正是在这里诞生。1929 年9 月5 日,沙逊大厦在上海外滩南京路口落成,大厦10层(局部13 层),塔顶高77m ,平面为A 字型。钢框架结构,顶部设有19m 高的金字塔形铜屋顶。从其形式来说,尽管与我们今天从历史书上看到的世纪初年的世界最高摩天楼—美国芝加哥蒙特格美力公司大楼(Headquarters of  Montogomery Ward,1900 年建)形象何其相似,但20 年代末在复古主义及折衷主义盛行的上海,建成无疑给人们带来强烈的视觉刺激。它体型轮廓线类似蒙特格美力向上逐渐收缩,腰部及檐口部位仍然有几何图案装饰,整体姿态尚未走出复古式样。但与周围沉重的西洋古典建筑相比,无论体型、构图,还是装饰细部已有大幅度简化,给人清新挺拔的现代感。沙逊大厦的建成标志着现代思潮的开端。它拉开了近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价值的现代建筑设计的帷幕。

  西方的建筑师以及西方培养的中国建筑师,在上海开埠以后引进了欧洲建筑文化。在19 世纪下半叶和20 世纪初,建造了一大批富有艺术性和功能性的建筑,完全打破了传统的建筑型制和建筑空间。从新古典主义、哥特复兴式、折衷主义到盛行欧美的现代主义建筑、装饰艺术派建筑、复兴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中国新古典建筑等,各种风格的建筑鳞次栉比。数量之多、种类之繁杂、规模之宏大,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。诸如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作汇丰银行(1921~1923)、麦力利银行(1922~1923)、上海邮政总局(1922~1924)、嘉道里公馆(1924)、法国体育总会(1924~1926) 等;哥特复兴建筑有中国通商银行大楼(1893)、徐家汇天主堂(1910)等;中国古典传统复兴的代表作如原国民党上海特别市政府大楼(1931~1933)、中国银行大楼(1937)等,以及一些具有中国传统装饰的商业建筑;折衷主义的代表作如有利银行大楼(1913~1916)、海关大楼(1925~1927)、王伯群住宅(1930~1934)、马勒住宅(1936)等);二三十年代流行全世界的装饰艺术风格建筑对上海的影响,使上海成为了国际上装饰艺术风格的中心之一。其代表作有沙逊大厦(1926~1929)、国泰大戏院(1932)、中汇银行大楼(1934),以及遍布上海西区的许多公寓建筑;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作则有国际饭店(1931~1934)、大光明大戏院(1933)、毕卡第公寓(1934)、吴同文住宅(1938)以及许多花园洋房等。

  我国建筑的多元化发展的趋势

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,中国建筑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。大规模、有计划的国民经济建设,推动了建筑业的蓬勃发展。中国现代建筑在数量上、规模上、类型上、地区分布上、现代化水平上,都突破近代时期的局限,展现出了崭新的姿态。在政治路线、经济建筑、意识形态、建筑方针政策、建筑科学技术、传统建筑文化、外来建筑文化、建筑创作思想等一系列直接的、间接的因素制约下,中国现代建筑风格大体上经历了以下的演变过程:

  1.上世纪50 年代前期的复古主义

  1953 年,中国开始执行国民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。在全盘学习苏联的热潮中,建筑界接受了苏联当时的建筑创作理论,把建筑创作等同于一般文艺创作,把西方现代建筑形式视为“没落的世界主义”文化,把强调民族风格当作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,把“民族的形式,社会主义的内容”提到建筑创作方向的高度来贯彻,从而掀起了创造民族形式的热潮。

  在北京,陆续建造了友谊宾馆、三里河办公大楼、地安门宿舍、中央民族学院、亚澳学生疗养院等建筑。在其他城市,也出现了重庆大会堂、杭州屏风山疗养院、南京农学院教学楼、兰州西北民族学院组群等建筑。这些建筑,基本上沿袭着20~30 年代的古典式手法,以局部应用大屋顶为主要特征。这样一刀切地普遍滥用大屋顶,形成了新中国建筑中一股被称为复古主义的潮流。与此同时,也建造了一批不带大屋顶的、以在古典构图体量上采用传统细部装饰为特征的民族形式建筑,如北京首都剧场、建工部办公楼等。这阶段,也出现了像北京和平宾馆(1951杨廷宝设计)、北京天文馆(1954张开济设计)、广州中山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大楼(1955 夏昌世设计)、北京电报大楼(1956林乐义设计)等摆脱传统形式束缚、格调质朴清新的出色作品。

  2.国庆工程和中国社会主义建筑新风格的出现

  为迎接国庆10 周年,北京建造了人民大会堂、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、民族文化宫、中国美术馆、北京火车站、全国农业展览馆等十大建筑。建筑界在批判复古主义之后,曾一度过分强调节约,几乎完全忽略  了建筑艺术问题。建筑创作思想沉闷,国庆工程设计激起了建筑界对中国现代建筑风格的新探寻。

  1959 年 5 月,在上海召开了住宅标准及建筑艺术问题座谈会,提出了“创造中国社会主义建筑新风格”的口号,主张在学习古今中外建筑上一切好东西的基础上,创造出我们自己的新风格、新形式。国庆工程正是这种新风格探寻的重大实践。在这些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、文化意义、纪念意义和复杂功能要求的建筑创作中,为新的大体量、大空间、新结构建筑寻求民族风格作了多种形态的探索,设计手法有明显进步,但基本上仍未超越近代古典式、折衷式的范围,没有摆脱中国和西方的古典构图体量和装饰元件的沿用、改造。这批建筑对各地大型公共建筑创作有较大影响,一度成为各地建筑探寻新风格的样板。

  3.广州风格的崛起

  上世纪60 年代前期,中国处在经济调整时期,非生产性建设基本停止,建筑创作活动冷落。从60 年代中期到70 年代中期,社会的不安定,使建筑设计队伍受到了严重摧残。广州的建筑工作者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,进行了少量建筑活动。在冷寂的建筑创作园地中,广州的建筑师在他们为出口商品贸易活动所设计的一批宾馆、展览馆、剧院等建筑中,在建筑风格的探索上勇敢地迈出创新的步伐。

  广州白云宾馆、矿泉别墅、友谊剧院等都以自然的、切合功能实际的平面安排,灵活通透的空间构成,明朗清新的造型格调,体现了现代建筑的时代精神。他们创造性地在现代建筑中有机地融合了具有传统特色的庭院、园林,造就了富有现代气息、又有浓郁民族意蕴的建筑意境,形成着引人注目的广州风格。

  广州风格的崛起,突破了长期以来通过中西古典构图体量和传统装饰元件,来塑造民族形式的造型特征的局限,开始了以现代设计方法创造具有民族意蕴的建筑空间环境的尝试。同时,北京、杭州等地也出现了一些格调清新的建筑,如北京国际俱乐部、北京友谊商店、杭州机场候机楼等。它们和广州风格一起,标志着中国现代建筑风格发展的重要转折。

  4.多元风格─上世纪80 年代的新趋向

  进入上世纪80 年代后,随着国民经济的调整,建筑事业逐渐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。城乡建设、特区建设、旅游建设、高层建筑建设等蓬勃开展。“对内搞活经济,对外实行开放”的改革方针,推进了建筑现代化的进程。引进外资、引进外来材料设备、引进国外设计、广泛介绍国外建筑理论等,进一步活跃了建筑学术思想和建筑创作活动。

  短短几年间,在建筑风格上涌现了不少新事物。广州白天鹅宾馆以高低层结合的优美体型和浓郁的岭南风味中庭,继续推进着广州风格;上海龙柏饭店以协调的环境、新颖的造型和地方特色的和谐融合,呈现出上海风格的新姿;北京长城饭店、西苑饭店、建国饭店、香山饭店以崭新的现代格调或清新的乡土气息,突破了北京风格的原有模式;其他如南京金陵饭店、上海宾馆、广州中国大酒店、北京中日友好医院、中山县中山温泉宾馆、重庆航站楼、西安的渭水园温泉度假村客房别墅等,也都呈现着多样的形态和迥然不同的格调。

  这批建筑在现代化水平和现代设计手法上展开了新的一页,出现了新颖的建筑形体和组群构成,运用了玻璃幕墙、齿形墙面、透光大厅、旋转餐厅、景观电梯等新的构成要素。在民族风格上,也从更广泛的角度去认识传统,从空间构成、序列组织、群体布局、室内装饰、庭园意匠等形式上,多侧面、多层次、多方位地探寻求索,创造了一些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、乡土特色的建筑形象和室内环境及庭园环境。标志着中国建筑思想开始摆脱狭隘的、封闭的单一模式,逐步趋向开放、兼容,中国现代建筑开始迈上多元风格的发展道路。可以预见,在不断繁荣的建筑创作活动中,必将写出中国的多元建筑风格的新篇章。

  ……

  总之,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,中国的早期建筑基本上保持自己的本土特色。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说,建筑就是体现天地人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载体。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,以及国际局势的变化,西方思想的融入使中国的后期建筑就增添的许多西方的色彩。可以说,西方的建筑风格在过去很长一段都在中国的建筑中占据了一席之地,中国的建筑正迈向多元化建筑风格的道路。

回复 | 引用 发表时间:2010/5/27 13:29:49

liapple
PMB:40
省份:上海市
行业:综合应用
注册:2011/3/15
  
  
标题:Re: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文化的交融
1 楼
好东西
回复 | 引用    回复时间:2011/3/16 14:06:16

etiliweiguo
PMB:14
省份:四川省
行业:综合应用
注册:2011/6/16
  
  
标题:Re: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文化的交融
2 楼
有价值
回复 | 引用    回复时间:2011/6/16 22:38:58

hychien
PMB:2
省份:吉林省
行业:工程设计安装
注册:2011/6/17
  
  
标题:Re: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文化的交融
3 楼
学习了
回复 | 引用    回复时间:2011/6/17 9:58:45

老筑路人
PMB:41
省份:江西省
行业:综合应用
注册:2011/11/7
  
  
标题:Re: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文化的交融
4 楼
学习了
回复 | 引用    回复时间:2011/11/7 21:41:48

ssheng001
PMB:21
省份:辽宁省
行业:房地产
注册:2012/2/2
  
  
标题:Re: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文化的交融
5 楼
gooooooooooooooooooooooood
回复 | 引用    回复时间:2012/2/2 16:52:24

Emma1989
PMB:25
省份:江苏省
行业:综合应用
注册:2012/10/15
  
  
标题:Re: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文化的交融
6 楼
学习了,谢谢分享
回复 | 引用    回复时间:2012/10/15 23:34:42

vickylovexin
PMB:17
省份:北京市
行业:房地产
注册:2013/5/22
  
  
标题:Re: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文化的交融
7 楼
很好
回复 | 引用    回复时间:2013/5/22 10:50:10

takejik
PMB:0
省份:四川省
行业:生产制造
注册:2013/10/8
  
  
标题:Re: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文化的交融
8 楼
很好的文章
回复 | 引用    回复时间:2013/10/15 17:34:33

秀秀
PMB:3744
省份:
行业:IT软件
注册:2003/11/10
  
  
标题:Re: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文化的交融
9 楼
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说,建筑就是体现天地人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载体
回复 | 引用    回复时间:2014/1/9 15:16:52
分页:1/1 共9条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查看页 
!  您尚未登录,不能回复主题。    现在 登录  注册
关于联盟 | VIP会员 | 培训服务 | PMP认证 | PgMP认证 | 刊物出版 | 沙龙会议 | 人才服务 | 广告投放 | 联系我们 | 友情链接
建设运营:共创时网络
版权所有 京ICP证070584号 BBS业务许可2007第353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