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ttp://books.chinardm.com
公 告
登 陆
日志日历
导 航
日 志
评 论
链 接
统 计
 
第一章 小车王一路走来的风霜雪雨(2)
 尽管仍然只能算是个新企业,但奇瑞在管理和技术装备上都向高水平看齐。2002年5月,奇瑞成为中国首例侧面碰撞试验的成功者;9月,奇瑞成为中国首家通过ISO/TS16949国际标准的整车制造企业;10月,经过近一年精心准备的ERP项目正式上线。奇瑞拥有据说是世界最先进的涂装线,投资7亿元人民币从德国最著名的专业厂家杜尔公司引进。据说与此相同的生产线全世界仅有五条,三条分布在欧洲:其中大众两条,宝马一条;两条分布在亚洲:上海大众一条,第二条便落户在奇瑞。

    2004年1月17日,北京亚运村车市公布了2003年北京市场十大畅销车型(对当年在亚市销售的共859种车型按照销量排名,所以当选者都是由消费者用“货币投票”评选出来的),吉利美日和奇瑞QQ同时入选。根据翌日《京华时报》报道:“十大畅销车型中表现最突出的是奇瑞QQ,在北京上市销售的时间从去年9月至年底不过4个月,却能挤进前十名,成绩十分引人注目。”

    2004年4月15日,第20万辆奇瑞轿车,同时也是第一辆东方之子2.0MT驶下生产线,这一天离上汽奇瑞汽车有限公司获准上市销售仅仅过了3年多。

    2004,冬天很冷

    2004年对于包括奇瑞在内的中国汽车业界是一个始料不及的寒冬。

    在经历了2002年和2003年的井喷式发展后,中国汽车市场在2004年初似乎并未表现出要减速的势头。在年初时,大部分厂商都宣布了自己当年雄心勃勃的产销计划。包括MPV和SUV在内,轿车的年度计划总销量超过280万辆。

    但在国家统计局9月中旬发布的信息中,将原预测的282万辆的轿车产量调整到239万辆,“减产”43万辆;增幅由40%调整为18%,并预计汽车厂商中能完成全年预定销售计划的只有北京现代、广州本田等屈指可数的几家。这和上年年底“全国市场一片红、家家摆起庆功酒”的场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!

    “没有想到贷款这么难。”经销商们如此感叹。按照当初的预测,汽车贷款应该是一年比一年多,2002年、2003年的汽车贷款比例是30%左右,业内估计这年应该超过35%。可没想到到了9月通过银行贷款买车的还不到10%,比2001年还要低。

    在西方发达国家,通过信贷和租赁买车,是汽车销售的主流方式。美国92%、英国80%、德国75%、日本44%的汽车都是通过信贷和租赁的方式销售出去的。相反,我国的一些商业银行在银监会的“特别调查”后,居然迅速从汽车信贷市场淡出了。对汽车消费信贷的态度,国内外银行界可以说是截然不同。

    尽管如此,2004年,从3月到7月奇瑞仍保持着良好的销售势头。然而,国内汽车市场的第一场寒流不经意间袭来了。汽车消费贷款被严格限制,车市降价的声音不绝于耳,消费者购车热情跌至冰点。从7月开始,奇瑞的销售就明显下滑。在此之前,奇瑞抓住了中国汽车市场“井喷”的好时光,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姿态,频频出手、迅速上位,为中国自主品牌抢占了一席之地。但是到了这一年,奇瑞开始为自己过去的习惯性“抢跑”补交学费。

    奇瑞在企业经营基础建设方面的诸多缺陷一齐暴露,奇瑞短暂的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冬天比同行企业来得似乎更早一些。初次掌舵的尹同耀不得不面对股东们一轮又一轮的质询。“虽然市场环境不好,但还是有像广本那样做得很好的企业,问题在于我们自己。”尹同耀反思道。

    2004年,奇瑞汽车全年销量仅为8万多辆,未及年初所定目标的一半,且微型轿车QQ占了总销量的58%。痛定思痛,技术出身的奇瑞掌门人尹同耀不怕家丑外扬:“2004年12月之前,我们没有营销。”如果不是因为对既往发展路径的深刻反省,不是因为对“没有营销”的恶果的极度失望和愤怒,知识分子出身的尹同耀不可能说出这句激烈决绝的话。

    销售下滑也让奇瑞的财务问题暴露了出来。奇瑞以前只有会计,没有财务。尹同耀坦承,那之前,他甚至连长贷、短贷都没弄清楚,直到从外企请来一个首席财务执行官以后,他才知道用短期贷款做长期项目是很危险的。

    销售下降让尹同耀开始更多地思考管理的问题,比如财务控制、研发成本控制等。同时他还要说服股东,得到他们对利用全球资源等一些投资决策的认可和支持。

    2004年还有一件对奇瑞影响重大的事件,那就是奇瑞和上汽集团的友好分手。

    早在一年前奇瑞和上汽要分手的消息就已经传得沸沸扬扬,导致它们分手有两个重要原因。

    第一个原因是上汽希望增股但是没有实现。一种说法是,由于2000年签约时,上汽对奇瑞的未来并不看好,所以与奇瑞约定了“四不原则”:不投资、不参与管理、不承担债务、不分红,为的是避免背上奇瑞这个包袱。没想到奇瑞一日千里,在如此好的形势下,上汽提出增股的要求,奇瑞其他股东自然不乐意。在奇瑞看来,上汽控股后,股东利益、地方利益等诸多现实问题恐怕会纠葛不清;而据上汽有关人士称,在签约之时并没有排除增股的可能,后来在增股问题上上汽做了大量的沟通工作和努力却没有收效。

    另一个原因来自上汽集团的两大外资合作伙伴—德国大众与美国通用。

书籍连载 发表于 2009/2/25 15:13:00 阅读全文 | 回复(0) | 引用通告 | 编辑 | 收藏该日志

发表评论:

    昵称:
    密码:
    主页:
    标题: